杨成武上将曾经提到过一个令人震惊的战例,在一次激烈的白刃战中,50多名八路军战士与仅有9名日军展开了拼刺刀的较量。虽然八路军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网上配资股票开户,但最终却被日军刺倒一片。面对这种实力差距,杨成武无奈地提出建议:“每个班都配一根长矛。”
刺刀自被发明以来,像长矛、大刀等冷兵器逐渐退出了白刃战的舞台。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,随着自动化武器的普及,刺刀几乎消失在了大多数战场。然而,在遥远的东亚战场,白刃战依然非常常见。这是因为,无论是中国军队还是日军,他们的火力相对较弱,依赖近战是生死存亡的关键。
中国作为农业大国,武器装备难以自给,依赖外国采购也就成了常态。尽管日本是一个工业化国家,但由于其“贫穷的帝国主义”身份,大部分资源被投入到了昂贵的海军建设上,导致其陆军武器始终处于相对贫乏的状态。
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,冲锋枪成为了近战的利器。尽管日本并不缺乏生产冲锋枪的能力,但他们却依然倾向于投入大量资源到刺刀的生产和训练上。对于日军来说,刺刀比子弹便宜且高效。正如东史郎所言:“在我们眼里,子弹就像金币一样珍贵。”
展开剩余83%在中国侵华期间,日本的冲锋枪制造成本是三八式步枪的三倍。加上子弹的费用,一支冲锋枪的价格几乎可以制造五支三八式步枪。相比之下,刺刀的成本低得多,因此日本的军事训练中,白刃战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。
日本对白刃战的热衷程度甚至达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。三八式步枪的枪身长度本身就很长,加上刺刀总长达到1.801米。美国人曾经评价过:“这是一把能发射子弹的中世纪长矛。”日本甚至会在冲锋枪和机枪上加装刺刀,这种做法在世界各国都是独一无二的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日军的刺刀技术令我军吃尽了苦头。日本侵华军司令岗村宁次曾表示,只有蒋介石的中央军才敢与日军拼刺刀。但他对中央军的刺杀技巧始终不以为然。
从武器上看,三八式步枪的长度和中央军的中正式步枪相较,后者明显劣势。三八式步枪的加长刺刀使得日军在拼刺刀时占据了天然优势。再者,日军对刺刀战术的重视程度极高,不仅进行针对性的训练,还极为注重战术阵型,以实现以少胜多的效果。训练时,日军甚至不惜用活人作为训练对象,精准地训练刺刀如何避开肋骨、直刺心脏。
在实战中,日军通常以三人一组,彼此配合,展开刺杀。在台儿庄会战中,我军曾缴获日军一本笔记本,上面记载了一次日军成功击败中国军的战例:“面对多人围攻,三名鬼子背靠背组成三角阵,连续刺杀7名中国士兵后成功生还。”
相比之下,中央军的刺刀训练远远不足。中央军信奉德国式战术,“冲锋枪加手榴弹”才是主流,但由于工业条件的限制,冲锋枪的装备并不普及。因此,在白刃战中,中国军队屡屡败北,以至于被日军将领讥讽:“中国军人始终保持端枪姿势,这种姿势显得笨拙。”
除去装备与训练,士兵的身体素质也成为了关键。虽然日本并非富裕国家,但由于后勤保障得力,日军的营养状况较好,体格健壮,个子虽小,但却十分结实。而中国军队,由于物资匮乏,士兵们普遍面黄肌瘦,体力远逊于日军。
在这样的体质差距下,国民党军在与日军的白刃战中并非对手。那么,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这类战斗中是否能够胜过日军呢?答案依然是否定的。
虽然相比国民党军,八路军更擅长白刃战,并且有过不少辉煌的表现。早在大革命时期,叶挺独立团就以“敢拼刺刀见红”闻名。特别是在贺胜桥战斗中,面对敌人的围攻,叶挺独立团的士兵们硬是凭借刺刀打开了通往武汉的道路。
然而,八路军在白刃战中的表现,并非一开始就如同传说中那样完美。尽管我军白刃战有独特的风格和强大的士气,但由于装备问题和训练不足,战斗中的劣势依然无法忽视。特别是在刺刀的装备上,八路军的情况非常严峻。
八路军的兵工厂能够制造步枪和子弹,但在制造刺刀时却遇到了严重的困难。刺刀的制造需要极高的工艺要求,包括弹簧、刀鞘、血槽等细节,稍有偏差就无法使用。而且,由于资源紧张,八路军的刺刀数量严重不足。
1937年,毛泽东曾通过彭雪枫向阎锡山求援,要求提供10000把刺刀,但最终得到的回应只是50万发子弹,而刺刀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。根据周士第将军的记载,1937年8月,八路军120师的装备中,步枪有4092支,但刺刀只有117把;而129师连100把刺刀也没有。
即便八路军在白刃战中具有坚定的意志和拼搏精神,但没有足够的刺刀,就难以展开有效的近战作战。八路军的战士们只能依靠大刀或者徒手与敌人进行肉搏。
然而,即使装备有所改善,八路军依然难以在与日军的白刃战中占据绝对优势。在平型关战役中,八路军首次与日军展开白刃战,虽然我军人数占优,但最终依旧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600多名精锐的战士阵亡,最终,我军与日军的伤亡比几乎持平。
1938年,邓华指挥的八路军营队在怀柔县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恶战。尽管敌人阵型分散,我军准备充分,但这场战斗竟然持续了四个小时。八路军全歼日军108人,但自己也付出了92人的伤亡,50人阵亡。李水清回忆说:“这场战斗让我们意识到,虽然八路军的刺刀是强项,但在与日军拼刺时,我们的技术依然不足。”
正如杨成武所述,虽然八路军在许多战斗中勇猛,但刺刀的短板仍然明显。为此,杨成武提出了一个非常实际的建议:“每个班都应该配一根长矛。”
这一建议得到了八路军的采纳。随后,在许多部队中,红缨枪成为了新的武器。这种长枪长度约为2米,远超三八式步枪,能有效克制日军的刺刀。其枪身由韧性极强的白蜡树木制作,而枪头末端的红缨则能防止血顺枪杆滑落。在战斗中,红缨枪因其长度和战术上的配合,使得日军难以轻易压制。
神头岭伏击战和长生口战斗中,红缨枪发挥了极大的作用。面对狭小的地形和日军步兵的接近,红缨枪的长度使得我军保持了与敌人肉搏时的心理优势。而且,与挥舞大刀的传统战法相比,红缨枪的灵活性和战术性远远超越了常规的白刃战。
然而,红缨枪虽然有效,但并不能完全解决白刃战中的所有问题。在面对日军的机枪和火炮时,红缨枪的优势便无从发挥。长矛虽然有时可以制敌,但仍然难以对抗现代化的武器装备
发布于:天津市